停課不停學2.0之後呢?如何增加家庭支援

首先,我們應該一起認知到,這種在家上課的模式,不只對老師是個挑戰,家長與孩子都是。我們都知道環境與情境模式對學習效率的重要:「家」就是不等於「學校」,所以想要按課表操課,除了空間不允許之外,人對空間的認知與該空間的各種突發狀況,都是讓「家」無法複製學校模式的因素之一。

教育現場 | 一封來自家長的明信片,在停課不停學之後

來自家長的心聲

這幾天大家應該都看到以色列崩潰家長的影片,模擬各種線上工具的操作很重要,可是紅豆生的工作,在第一次實際進行二週停課隔離後,實務上的問題,與這以色列家長說的有87分像,到底有哪些呢?

▪️線上功課與指示 通知太多 且雜亂
▪️載具 設備不足 ,無法隨時參與線上教室
▪️在家 作息無法規律,畢竟沒有鐘聲
▪️父母並非隨時有空陪伴學習,且 專業不同
▪️兄弟姊妹 跨齡學習,互相干擾

目前的相對應解法

▪️ 在家作息無法規律,畢竟沒有鐘聲

| 增加學習難度指數: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

提供建議的家庭學習作息表,不需切分太細,像目前比較常用的建議為,區分上、下午時段兩大時區。

早上思緒清楚,練習學科寫作業,下午與老師視訊提問解答等等,簡單靈活的時程建議,至少讓家長與孩子有所依循。

咦,有人問授課時數的認定?不同的模式應該有相對應的政策,教育決策單位如何斷定,除了線上同步教室外,授課狀態就沒有進行? 教育的現場,可能在看精心準備的離線講義時獲得知識、提早預錄的上課影片,接收到老師想要講授的訊息,或者更可能是,設計安排好的戶外自然環境教育的路上,與同學小組討論做報告的會議室裡。過多的限制難免矯枉過正

畢竟「家,不是學校!」

畢竟「家,不是學校!」

畢竟「家,不是學校!」

很重要所以說三次!遠距學習為不同型態的教學,學生可能從中獲得自主學習、獨立思考,與未來求學所需要的研究能力,許多大學與研究所已推行遠距授課,線上課程豐富。而老師則需要重新學習不同的教學工具,設計不同的教材,這些轉變與收穫的過程,絕非用時數可以衡量。

▪️ 線上功課與指示 通知太多 且雜亂

| 增加學習難度指數: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

建議改善方式:善用 Google Classroom 的 To-do 待完成事項 ,或者如聯絡簿,利用線上公開文件,提供 待辦事項 ( 點我複製 範本文件) 統整列表,另外固定每日發作業與教材時間,例如每日下午三點提供隔天的上課公告與作業。

利用Google Doc 建立雲端共筆文件,班導與各科老師一起共編待辦事項,只需公佈統一連結給家長一次,之後每日修改內容,家長固定透過該連結,不需每日寄信通知。

▪️ 載具設備不足 ,無法隨時參與線上教室

| 增加學習難度指數: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

  • 提供彈性的上課時間與離線教材,如果學生自有設備無法全天使用(例如需要與兄弟姊妹分配設備使用時間),至少能給予更多其他離線學習的選項。
  • 思考出借學校現有載具的流程。
  • 離線教材配發方式,可以利用超商雲端列印碼分享,家長只需到超商即可列印學習單與教材。

▪️父母並非隨時有空陪伴學習,且專業不同

| 增加學習難度指數: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

與老師預約問問題時間,父母並非萬能。線上會議系統服務,如 Zoom, Google Hangouts, Skype, Microsoft Teams

▪️兄弟姊妹跨齡學習,互相干擾

| 增加學習難度指數: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🙅‍♀️

提供明確的設備分配時間,並分開空間學習 (如果不想一直處理紛爭的話…)。

彈性的課表 、清楚的整合檢查表、建議的作息表 則是我們面對這些狀況的檢討應對方針,如果很難複製學校的課表,何不讓家長小孩自己協調出適合自己的作息呢?

停課不停學後,產生的變化

『在家學習後,學生減少了一些社交學習的機會,但另一個方面,不論孩子或自己,作業與教材產出的水準更高了,因為孩子們能專心長時間做一份作業,重覆透過影片學習不確定的知識,而非不斷地被鐘聲打斷中斷思緒。』

前幾天問一位高中的美籍老師,在停課不停學後於她課堂上產生的變化。

因此,給予「學生」和「老師」彈性安排 的空間非常重要,制式的課表與強硬的時間規定,反而會使在家學習的美意喪失:該如何斷定除了線上教室時間外,授課狀態就沒有在進行? 學習除了線上同步教學外,也會發生在精心準備的離線講義、提早預錄的上課影片,或者更可能是,設計安排好的戶外環境教育路程上。

如果進到下個長期停課階段,我們能做的是….

美國已經有相關課程設計討論出來,目前階段,我們做的都是資訊工具的應用,與短時間(如14天)的隔離應戰措施,但如果這場戰疫要耗時一、二個月以上呢?如何讓課程多元應用且注意到各個面向,是另一階段我們需要更加努力的部份。 (如果有比較多的討論與列表,再來翻譯….)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